这些企业和服务在客观上推动了传统金融企业的市场化,甚至倒逼了利率市场化。
更何况由于目前银行、保险与证券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做到完全彻底的分离,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米瑟斯(Mises)把最大化行为当作人类行为的基本逻辑来看待,认为这一逻辑是不言自明的理论前提。
在理论上,计划经济关于理性的观点也是不成立的。然而,目前中介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募股难、审批过程复杂。经济学有一条近乎公理性质的命题: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含义简单地说是其行为准则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标准。需要声明的是,这种针对中介的放松管制只反映在业务上的自由,而不代表市场进入方面的自由,政府仍应对各主体进入市场的资格履行实质审批职责。在中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排斥个人理性,而代之以集体的理性,更为确切地说是政府理性。
由上可知,为了推动市场的发展,政府的作用应是促进中介系统的形成和完善。原来以为可以充分显示人类理性的计划经济,在实践中表现出了它的弊端,充斥着浪费和低效。流动性充沛、市场利率保持低位 2014年3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放松了流动性条件,包括再贷款、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及外汇市场干预等,近期央行又推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
最后,各级地方政府大都主动介入,以防范重大信贷事件在当地发生或被媒体披露。此后,随着房地产下滑及其后续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再加上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在2015年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各地方政府和相关政府机构防范、兜底信用事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届时市场对于影子信贷违约的担忧可能将卷土重来。基于上述原因,当时市场预计6-7月是信贷产品到期的高峰期,二季度末、三季度可能会是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时点具体而言,在影子银行体系中,基金子公司和券商资管规模增长较快。
我们的实地调研也显示,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政府机构对这一目标都非常重视,尽力防止在其辖区或行业内出现任何重大信用事件。进入专题: 影子银行 。
然而,现实发展并非如此。为什么影子信贷违约的这只靴子,到现在也没有落地? 在深究其背后原因之前,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一点,那就是市场对6-7月将迎来信托到期高峰的判断实际上存在问题——这一测算仅仅使用了集合信托产品,却没有包含单一信托产品的期限结构。 今年年初,市场一度非常担忧中国影子银行违约问题,并预期在年中时可能会大规模发生信托以及其他影子信贷违约事件。第三,中国央行持续维持充裕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因此银行间市场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波动性下降。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这可能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部分表外影子信贷项目转回到银行表内的影响。虽然我们并没有高频数据监测国家开发银行的具体放贷情况,但国开行的确提高了棚户区改造及基建相关贷款的投放,因而地方政府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进行的借款可能会有所减少。市场前后反差的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有四个较为重要的原因:首先,二季度银行贷款投放和企业债券发行规模均有所上升。因此,尽管经济增长势头较弱、房地产持续下滑,也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影子信贷违约事件。
此后,随着房地产下滑及其后续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再加上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在2015年可能会进一步恶化,各地方政府和相关政府机构防范、兜底信用事件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届时市场对于影子信贷违约的担忧可能将卷土重来。受政府推动基建项目融资的影响,中长期贷款占整体银行信贷的比重也有所上升。
其次,新型影子信贷产品(尤其是证券公司的资产管理计划)迅速增长,接手了部分信托和其他影子信贷资产。同时,地方政府正在尽力防止在其辖区内出现任何重大的信用事件。
因而到目前为止,并未出现多个信托和影子信贷违约事件的连锁反应,还是颇令人意外,当下市场对此的担心似乎也有明显减弱。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可能推迟或减少了近几个月的信用违约事件发生,至少有助于降低此类违约事件潜在的连锁。一方面由于投资者提高了风险意识,而且决策层加强了对信托和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新增信托贷款规模出现萎缩(今年前7个月同比少增9000多亿),而新增一般银行贷款的规模则有所上升(七月除外)。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意味着一旦规模较大的企业、或可以引发当地经济连锁反应的企业深陷困局,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地方政府都会更为积极地伸出援手。充裕的流动性使短期银行间市场利率走低,而且央行还推行利率走廊的管理方法——即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利率升至某个特定水平的时候将会提供无限的流动性,而这一水平远低于2013年下半年的利率峰值——也降低了银行间市场利率的波动性。流动性充沛、市场利率保持低位 2014年3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一系列政策工具放松了流动性条件,包括再贷款、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及外汇市场干预等,近期央行又推出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抵押补充贷款,PSL)。
基于上述原因,当时市场预计6-7月是信贷产品到期的高峰期,二季度末、三季度可能会是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时点。另外,地方政府也在更加积极地为企业和当地银行牵线搭桥。
这种做法的可持续性存在很多疑问,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仅仅是稳定了短期局面。委托贷款业务,也就是持有大量富余现金或能轻松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为其他企业提供贷款。
当时引发市场担忧的主要因素包含三点:中诚信托30亿元的信托产品面临兑付危机,银行间市场利率高企,以及市场预期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进一步加强。综合以上因素,未来市场会有什么变化?尽管在近期中国决策层加强监管、投资者提升风险意识等因素影响之下,信托资产和部分银行同业业务规模有所缩减,然而影子信贷整体规模仍在增长。
最后,各级地方政府大都主动介入,以防范重大信贷事件在当地发生或被媒体披露。该类产品规模快速扩张背后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到期信托产品亟需资金接手、决策层收紧对其他影子银行的监管。同时,委托贷款也持续快速增长:2013年新增2.5万亿、较上年多增1.26万亿,而2014年上半年又新增了1.35万亿、同比多增2390亿(尽管七月份有所回落)。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几个月利率较低、且波动性较小,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也有所上升。
问题在于,这种情况能持续多久?笔者认为可能会持续到2014年四季度。政府加强干预 今年以来,中国中央政府将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因此只能依靠银行提供过桥贷款或接手影子信贷、或迫使当地国有企业承受债务负担。因此,二季度以来企业债券和地方政府平台债的发行规模均有明显增长,而商业票据的直贴和转帖利率(许多私营企业的短期边际融资成本)也有所降低。
新型影子信贷工具发展 尽管中国决策层不断收紧对信托贷款和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并且试图清理不必要的资金通道和过桥环节,但由于其他类型的影子信贷继续扩张,而且其中有些产品的规模迅速膨胀,影子信贷的整体规模并没有出现萎缩。据媒体报道,近几个月也有大量信托和其他影子信贷资产转移至这一渠道。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3年证券公司资管计划的资产规模增加了3.3万亿元,而2014年上半年又继续快速扩张了1.6万亿元,目前余额已达6.82万亿。前者规模仅占信托产品总量的30%左右,而后者才是信托产品中规模最大的种类,遗憾的是后者并没有公开的期限数据。不过,因为前两年信托发展迅猛,而平均期限是两年,2014年每季到期需要偿还的产品应该都会增加。银行贷款投放增加和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低位,也推动了一般银行信贷和债券发行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部分影子信贷活动。
下文笔者将逐一分析这这四点因素,并谈谈未来的市场前景。虽然年初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保持疲态(二季度略有企稳),大宗商品价格与房地产销售和房价均进一步下滑,但有关影子银行信贷违约事件的报道似乎非常有限,既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影子信贷违约事件,也没有发生信贷紧缩
二是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风险溢价关系发生变化。改革与宏观经济政策再定位之间的互动、金融调整与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宏观政策调整与金融调整的互动,可能使中国金融发展呈现出更复杂的阶段性特征,从而使中国金融步入预期重构时代。
金融服务于社会创新、产业升级以及生产消费的能力下降。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金融的风险结构、投资组合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